咸丰五年李玉堂画,武骊珠跋,陈大进书,光绪三十二年摹刻。碑长方形,横长135厘米,高57厘米,是关于黄河龙门、特别是东西禹庙的珍贵资料,石碑虽有部分损坏,但总体保存还算完整。现存韩城市博物馆。
图为线刻,图中有奔腾的黄河,东西禹庙,以及“悬崖挂月”,“飞阁流舟”,“石蹬梯霄”,“玉奁暹日”等十四个景观,用一种非常直观而生动的形式向人们展现出一幅黄河龙门胜景图。河岸刻有师彦公救生环,以一种特殊的形式对师彦公热心公益的品德进行了表彰,碑右上角刻龙门山全图五字,左下角将”鱼跃龙门”的典故用一方篆刻“一登龙门声价十倍”的图章巧自然景观巧妙的融合在一起,充分展示了天人合一思想的精髓。
如此名胜可惜毁于抗战时期日本军机轰炸之中,给后人留下了无数遗憾,我们只有从古人的文学作品中去想象体会黄河龙门及东西禹庙盛状了。
明代著名文学家,山西河津人薛瑄所作的《游龙门记》,对龙门风景及禹庙进行了生动描写,读后令人神往,“北山陡起,下与河际,遂穷祠东,有石龛窿然若大屋,悬石参差,若人形,若鸟翼,若兽吻,若肝肺,若疣赘,若悬鼎,若编磬,若璞未凿,若矿未炉,其状莫穷。悬泉滴石上,锵然有声。龛下石纵横罗列,偃者,侧者,立者,若床,若几,若屏,可席,可凭,可倚。”借助龙门山全图以及抗战前的龙门照片,再读《游龙门记》,会不会有酣畅淋漓之感?
龙门自古是黄河古渡,历史上众多的历史事件都与龙门有关,从秦惠文王举行腊祭到李渊渡龙门长安称帝,从前秦荷坚盛赞“美哉!河山之固”到西北野战军强渡龙门,龙门见证了众多的重大历史事件。但更多时候,龙门作为渡口助推当地经济发展,成为秦晋两岸商贸发展的交通枢纽,不过由于龙门水急浪高,对水上运输带来了极大的不便,于是韩城乡贤刘荫枢、师彦公先后捐资在龙门口两岸铸铁桩,安铁环,长达数十里,方便船公行船,增加了行船速度和安全,人称救生铁环。师彦公一生的主要职务都与水利工作相关,他的这一公益行为让无数人受益,为了表达对他的感激之情,当年龙门渡船对井溢村师姓人免收船费,而龙门山全图更是在寸石寸金的画面中为他留下一席之地以示表彰,好人终有好报。
科举制度建立以后,“鱼跃龙门”的故事有了新含义,代表了通过科举考试实现人生命运转折之意,成为激励无数中国人发奋读书、改变命运的动力源泉,唐代李白《与韩荆州书》一文中,一句“一登龙门,则声价十倍。”的千古“马屁”,虽然没有从韩荆州处拍来他想要的结果,但却让龙门与科举、与个人命运改变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韩城石碑非常丰富,但是以图这种形式保存下来的石碑并不多,特别是表现龙门如此有名的石碑更珍贵。今天,龙门更上升为中华文化的一种图腾,作为一个中国人,一生应该最少来黄河龙门来次朝圣之旅吧?来了,不妨到韩城市博物馆,来这块石碑前,感受一下前人眼中的黄河龙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