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收藏家

生活收藏家

贵州文化老人丨南明时期贵州的钱币

admin 35 73

《黔故续谈》由贵州省文史研究馆编辑出版,本书由馆长冯楠担任主编,馆员陈福桐、张彦夫担任副主编,杨祖恺、许国珩等参加编辑。本书从不同侧面记述了近百年贵州社会历史事件、风云人物、英贤轶闻趣事,以及地方民族风情、历史名胜古迹等。编辑中,突出笔记文学所具有的野史杂说的特点和地方特色,务求史科翔实,文风简约,生动活泼,对近现代史聊补缺闻。

南明时期贵州的钱币

钱存诰

贵州设置官局鼓铸铜钱,始于明弘治三年(1490年)。嗣因兵灾及农业歉收,一度减铸、停铸。其后,万历、崇祯两代亦曾鼓铸铜钱。崇祯年间(1628-1644年),所铸“崇祯通宝”背面加铸“贵”字的铜钱,成为贵州最早加铸钱局名称的官铸制钱。

甲申年(1644年),李自成率领的起义军攻破北京。同年,清世祖入主中原,定都北京。明裔福王朱由崧、唐王朱聿键(1644-1646年)先后在江苏、福建各自统治区内建立南明政权,改元“弘光”“隆武”,继承帝位,遵明代钱法铸行通宝年号钱。其时,贵州地方政权仍在明室遗官掌握之中,贵州境内行使的“弘光通宝”与“隆武通宝”,其形态、风格、轻重、大小与“崇祯通宝”背“贵”字钱极为相似。其直径均为24~25毫米,币重4克,特征明显,与当时在江苏、福建两省境内流通的弘光、隆武小平钱不同。经考证,当时贵州行使的弘光、隆武通宝与“崇祯通宝”背“贵”字钱,都是贵州官局的铸品。

清顺治四年(1647年)农民起义军——大西军在孙可望统率下进驻遵义、贵阳等地。先后执行了禁用“海蚆(又写作‘左贝右巴’)”,铸行“兴朝通宝”。“兴朝通宝”背“五厘”“壹分”折银钱,应系当年在云、贵州两省同时铸行的不同版式的钱币。

清顺治三年(1646年)8月,隆武帝被俘,永明王朱由榔经两广总督丁魁楚、两广巡扶瞿式耜相拥戴,在广东肇庆接帝位。次年(1647年),改元“永历”。永历五年(1651年),大西军领袖孙可望实行“联明抗清”政策,永历帝移驻贵州安龙。大西军部将田子禄奉派驻守遵义,开设钱局,鼓铸“永历通宝”背“五厘”“壹分”折银钱。这种钱的形体较大,钱身厚重,与孙可望所铸“兴朝通宝”折银钱极为相似。近年,在贵阳、安龙、遵义等地常有发现。

1987年,贵阳钢铁厂基建时,掘出“永历通宝”小平钱36市斤,计7000余枚。光背,直径2.7厘米、穿孔6毫米、厚1.5毫米、重4.5克,数量较多,版色单一,并未掺杂其它钱币。其体形较一般小平钱稍大,书法字体与折银钱相同,具有云、贵钱币风格,与两广、台湾等地常见的背“辅、明、定、国、留、粤、督、部、府、道”等字的小平钱迥异,成为南明永历皇帝在黔期间铸行“永历通宝”的确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