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天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赏析:
古人重交谊。王昌龄送朋友辛渐去洛阳,从江宁送到润州,依依难舍之中,又是一个晚上的促膝交谈。耳听寒雨连江,一生的不幸不时涌上心头,一夜的话题就是如何为人。因此,天亮分手时,他不说“珍重”一类的俗套,而是直白地说:“洛阳朋友如果问起我王昌龄,你就清楚地告诉他们,我纯洁的心像安置在晶莹的壶中,清澈无瑕。请他们放心好了。”这是对眼前朋友的信赖,也是对远在洛阳的朋友的告慰。
一片冰心在玉壶,说得多么自信、自豪,又多么凄苦、悲凉。王昌龄这样表白,是受了前人人格力量的熏陶的。古人重人品,往往用冰清玉洁来比喻人品高尚、纯洁,做事光明磊落。
最早作这样比喻的,大概当推汉代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司马迁,他在《与挚伯陵书》中道:“伏惟伯陵才能绝人,高尚其志,以善厥身,冰清玉洁,不以细行。”显然,司马迁评价挚伯陵,有自己的人格力量在。
三国时,一代诗人曹植在《光禄大夫荀侯诔》中,对荀攸的一生是这样评价的:“如冰之清,如玉之洁。清而不威,和而不亵。”显然,曹植也是从自身人格要求上来评价荀攸的。
西晋著名文学家陆机在《汉高祖功臣颂》中也有类似的语句:“心若怀冰。”陆机的一生,这四个字也是当之无愧的。
南朝宋著名诗人鲍照在《代白头吟》开篇就道:“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何惭宿昔意,猜恨坐相仍。”鲍照是一位很有个性的诗人,而当时人品是非常看重的。
这说明,唐代以前,冰心和玉壶已经成为一种特定的意象,这个意象在正直人的心目中已经含有特定的内涵,而且是那么明晰。
到了唐代,这一意象依然为诗人所看重。略前于王昌龄的沈佺期在《枉系》中道:“我无毫发瑕,苦心怀冰雪。”姚崇在《冰壶诫》序中说:“冰壶者,清洁之至也。君子对之示不忘乎清也。夫洞澈无瑕,澄空见底,当官明白者有类是乎?故内怀冰清,外涵玉润,此君子冰壶之德也。”《冰壶诫》曰:“玉本无瑕,冰亦至洁。方圆相映,表里皆澈。”
那么,王昌龄在送别辛渐时,为什么要作如此表白呢?原来,王昌龄因为坦荡为人,不拘小节,曾经被人误解为“不拘细行”,有人议论他,有人甚至毁谤他。他两次被贬到远地,都同这种议论和毁谤有关。第一次是开元二十七年(739),被贬到岭南,第二次是二十八年,算是照顾,贬为江宁丞。而写这首诗时,正在江宁丞任上。可见,他在众口铄金的险恶环境下,是如何看待自己,又是如何信赖朋友的。
自王昌龄“一片冰心在玉壶”的名句一出,类似的诗句层出不穷。如李商隐一生在牛李党争中浮沉,他的人格受到某些人的非议,这是为人正直的李商隐感到最痛苦的。因此,他以“清规无以况,且用玉壶冰”(《别薛岩宾》),“鲍壶冰皎洁,王佩玉丁东”(《今月二日》)表明心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