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庆举
我在上篇文章中记述了受同事关松之托、为扩大《新广角》杂志的发行而策划举办了第一个画展。因为有刘荫祥先生的大力协助,画展一炮打响,我也在无意中闯入了书画界。
那次展览举办的时间是2004年的12月初。就在同年的那段时间,我还办了另一件同样标志着我闯入书画界的事:创办并连续出版了《画讯》,这一连续就是16年,《画讯》至今己出版了340多期,肯定将会载入天津书画发展的历史。而《画讯》的诞生,与那个画展一样,也是我的无心之举,这里面与刘先生的关系就更密切了。
这里要提到一个人一一柳河。我在2000年至2002滨海记者站当站长时,聘任了来自山东的柳河当记者,他虽然是工科出身,但文字工底非常好,很快胜任了记者工作,成为我的得力助手。他也很喜欢书画,得知我与刘先生是忘年交,经常到刘先先家做客,他提出也想去见见刘先生。一来二去的,柳河与刘先生也熟悉起来,他和我一样对刘先生的大写意花鸟画艺术越来越推崇,对刘先生的人品越来越敬重。2002年以后,我社本部,柳河则受聘去了《新广角》杂志。回到市里,我俩结伴去刘先生家做客更方便了。随着刘先生不断向我们分享他的艺术思考,我们也不断地向刘先生请教,我们对书画的理解逐渐加深,鉴赏水平也逐渐提高,对书画的兴趣更加浓烈。
有了刘先生的支持,我俩的信心更足了,立即投入到报纸的筹办当中。报纸要有一个名字,想到要突出书画资讯,我们就把报纸的名字定为了《画讯》。我提出请刘先生给创刊号题写刊头,刘先生答应了。过了几天,刘先生让我去拿他写的刊头,转天他就要去外地参加"新写意画派"的一个展览。我去拿刊头时,只见刘先生是把画讯两个字分着剪下然后贴在一张纸上的,他说这两个字他写了很多遍,各挑了一个满意的剪下凑在一起。透过这件小事,我又一次感受到刘先生做事的认真和投入。刘先生题的这两个字我也一直保存着,但一时不知存在哪里了。
有了创刊号的成功,《画讯》后面的出版就很顺畅了。我们决定每半个月一期,固定出版。由此,天津书画界多了一张报纸,虽然仅仅是一张内部交流的小报,却激起了阵阵涟漪。
(刘荫祥先生为《画讯》创刊号题写的刊头。)
(这是著名画家孙其峰先生为《画讯》题写的刊头,后来固定使用。最初,《画讯》轮换刊发各位画家题写的刊头,刘先生提议让孙老题写固定下来。在此,还要感谢孙长康先生的大力协助,孙老曾两次为《画讯》题写刊头。第一次是繁体的,不符合出版要求。第二次,孙老又题写了简体的,一直延用至今。)
(这是《画讯》部分合订本。)
(《画讯》连续出版了16年,报道了数百位天津及全国优秀的书画家。)
(《画讯》彩版和黑白版兼有,而黑白板的文字内容更为吸引人。)
(去年9月5日,我拜刘荫祥先生和纪振民先生为师,给两位恩师的礼物之一即是《画讯》历年的合订本。两位老师说:这个礼物比什么都好。)
(安徽著名画家、清华美院朱零山水画高研班助教杨林老师不久前的个展,《画讯》是协办单位。)
(《画讯》为杨林老师画展出版的专刊摆放在安徽芜湖的展览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