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山传承
大话非遗|砚
第一课砚的发端和历史(一)
几天前
经过我们艰苦卓绝、惨无人道、絮絮不止的科普和梳理
为大家讲解完了非遗文化里的墨文化
现在问题来了
今天,见山要替我们的墨宝贝
官!宣!了!
那么,赵丽颖的冯绍峰是who?
啊不,墨的官配是谁呢?
研石棒?
小编科普讲堂:汉代之前,砚都配有一只研石棒。因那个时候墨为丸形,需用研棒压住才能研磨。至汉末,墨的形制改为可直接手执的块墨,研棒才逐渐消失。
毛笔?
“小儿笔墨日翩翩”
“笔墨今宵光有艳”
毕竟自古以来
笔和墨就经常在文人的诗词歌赋里成双成对地出现
还是纸?
毕竟,纸张才是挥毫泼墨的舞台!
是守在墨身后默默承受和付出的暖男(?)!
然而,以上皆非~
晏小山曰:“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
没有砚,墨要怎么研出墨汁来呢?
下面,请观看小编表演徒手碎墨条!
好了,开个玩笑
墨的官配
自然是文房四宝里虽居老幺、却至关重要的砚啦!
【砚】
别看现在的砚种类繁多,形制各异,还有美美的雕刻和涂绘,可最初啊,它只是研磨器的一种,要和研磨棒一起配套使用。渐渐地,才进化成如今的样子。
话不多说,让我们来理一理砚的发展历史吧~
【砚の历史】
都知道砚出现得早
没想到竟这么早!
最迟在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时期(距今5000~7000年)就已经出现人造砚了!
emmm中华文化果然源远流长!
华吹:对中华文化360度无停歇大吹特吹的仔!
砚,在汉代以前叫“研”
从说文解字的注解来看
即用石块细细磨
磨的啥呢?
自然是它的官配,墨啦~
【汉代の砚】
汉代时砚的材质以石、陶为主,砚的使用虽已十分普遍,但大部分都配有研棒。
到了汉末,墨从墨丸改为可以直接手执的块墨,研棒才逐渐消失。
emmmm这么说敢情在墨整容之前,砚都是有个原配(研石棒)的咯?
负心汉VS下堂妻
贵(研)圈(石)真(棒)乱(out)啊
唉,吃完瓜,咱还是上课吧。
汉朝这一时期,砚的形制富于变化,常见的有圆形的石砚、龟形的陶砚等。
俗话说,好马配好鞍,好风配好帆,好砚配好……其实就是盒和盖。汉代还出现了用来防干燥遮灰尘的砚盒、砚盖。
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墨越来越光鲜体面(其实就是形制在不断改善),砚彻底抛弃了糟糠妻,我们可怜的研棒自此退出了历史舞台~
渣砚:我不是,我没有,别瞎说。
当然,认真地说
这其实是我们的非遗文化历经时间的沉淀
不断发展的必然
【魏晋南北朝の砚】
这个时期,砚的材质仍以陶、石为主。
陶砚在南方盛行,多为圆形、箕形、长方形,并且都有蹄形砚足,使砚的高度增加。砚足的出现是为了适应当时席地坐和用矮几书写的要求,砚足还有三足、四足、五足、六足、八足之分。
在中国北方地区则流行石砚,多为长方形和四方形,常在上面雕刻人物、花鸟等精美图案。
原来,砚的材质还有南北方之分呢
看来南北之争
自古而然
那么,你是甜党还是……
不,陶党还是石党呢?
锵锵锵,王者登场
陶和石都要俯首称臣了!
因为,随着魏晋南北朝时期制砚工艺的精进
还相继出现了金属砚、瓷砚、金砚、银砚等
材质名贵,做工精美
就像走南闯北,吃遍了山珍海味
还会在意咸还是甜吗?
小编觉得,陶石之争可以终结辽~
今天的大话非遗就先科普到这里
既然砚随着墨形制的改进也在不断完善自我
那么在接下来的历史发展过程中
它又将呈现怎样的面貌呢?
且听下回分解~
下节课预告:
【砚的发端和历史(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