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收藏家

生活收藏家

【周末悦读】由“活竹留青”想开去

admin 166 36







由“活竹留青”想开去


林秀琼

又是一年暮春时,春光满枝丫,漫山都是竹香,极目尽是春趣。

我村四面环山,竹林覆盖率达50%左右,是个人口不足三千的小山村,年初刚获得“中国传统古村落”的殊荣。打我记事起,自山林、土地承包给各家各户后,祖祖辈辈就靠山吃山。谁家的山多,山上的杉木和竹子多,谁家的生活就更有奔头,所以杉木和竹子就是村民们的“命根子”,这样每家每户至少得有一个人会活竹留青的技艺。这里所谓的活竹留青是指削竹号,是最简单的一种竹刻,就是用一把锋利的刀在自家毛竹上刻上家庭任何一个成员的名字,以防毛竹被别人偷砍了去。别以为这活容易,没几分功底、没经常去实践,即使你是书法家或雕刻家也不一定能刻得成。但有经常刻的人,即便是目不识丁的,也刻得像模像样的。特别是竹笋满山蹿的时节,很多人一有空就会腰别一把刀上山去刻竹号,生怕晚一步去了竹子就会被别人拐走了。

其实,留青竹刻更深层的含义又称皮雕,竹刻之一种。实际上是在竹子自然生长的外皮上雕刻出的极薄浮雕。留青,是留用竹子表面的一层青筠作为雕刻图纹,然后铲去图纹以外的竹青,露出下面的竹肌作地,故名“留青竹刻”。因留青是留其表皮一层,所以又名“皮雕”。

今年清明节前,我和老公平生第一次上山去挖竹笋。我们去了离家最近的那片竹林,到那时我却认不出自家的竹林了,茫茳竹海里竟没有一棵竹子是有刻竹号的,我百思不得其解。一位也来挖笋的村民说:“现在留在村里的基本上都是老弱病残,有几个会刻竹号的?会刻的早都背井离乡谋生去了。再说现在毛竹也值不了几个钱了,谁还会去在意呢?”我听了恍然大悟。顿了顿,她又扯开嗓门大声说道:“你随便挖好了,即使被主人发现了也没事,现在挖别人家的笋不算偷,不然来我家挖一点吧”。我谢过她,但我们还是生怕错挖了,只能先去找竹林的边界,然后凭之前的记忆去找,总算小心翼翼地挖了一些。

带着“战利品”,我们驱车回学校。在经过我村十二景之一的“竹园留青”时,我再次下车驻足张望,眼前绿浪翻滚,“大学生实践园”里的竹笋正争先恐后地从地底下探出头来。竹园,即竹林雕刻文化园,这里位置独特、交通便捷,扼守着我村的北大门,入口处有一座山竹子搭建的“同心亭”。我村是著名的省定革命老区基点村,在那个特殊的年代,这座亭子曾是党的地下人员对外秘密联络的交通站。而今,亭子修缮如新,亭中除了介绍活竹留青过程和悬挂着该技艺已列入政府非物质文化名录的匾额外,还刻录着当年地下党秘密接头的一些暗语、暗号等。在游客游览竹林接受“活竹留青”、“活竹雕刻”、“活竹绘画”(这里绘有国画“竹林七贤”)的文化艺术熏陶后,即可来到寓意着众人同心的亭中,既能欣赏书法家们题写在竹片上的联句的精妙书法,又能接受红色文化和革命精神的洗礼,可谓一举多得。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一部“留青竹刻”史,半部山村发展史。

责编|郑文洁编审|郑志忠

传播仙游声音·讲述仙游故事·展示仙游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