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收藏家

生活收藏家

饕餮盛“砚”,百看不厌

admin 186 117

见过珊瑚虫做砚台吗?

知道最早的砚出自何处吗?

最先使用砚台的并非文人?

感受古砚的器物之美

这一场饕餮盛“砚”别错过~


近期,由西安美术学院美术博物馆主办、陕西汉唐石刻博物馆协办的“墨沉烟起——中国古砚专题展”在西安美术学院美术博物馆开展,展出龟形砚、箕形砚等自先秦至宋元的历代古砚珍品百余方。

一方小小的砚台历经千年演变,融绘画、雕刻、书法等技艺于一体,承载着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内涵。此次展览就是要在古砚中寻根溯源、触摸历史,以古砚文化所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及价值理念,传承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此次展览分为“研字始见——汉代砚台”“名砚添润——隋唐砚台”“简朴为上——宋元砚台”三部分,将展至12月31日结束。

1

著墨无声墨沉烟起

笔墨纸砚作为中国古代文房四宝,前三者放眼四海皆有,唯有砚却是中国独有,也唯有砚能“传万世而不朽”。

砚虽然排在最末,但它实实在在是四者中在历史上最早出现的那一个。

根据现有考古发现,新石器时代就出现了打制细磨的石研盘和石棒。在西安半坡、宝鸡北首岭、西安临潼姜寨等仰韶文化时期的遗址中,都发现了这一类与后世砚使用方法相近的器具。


◐双格石研磨盘

长17.5厘米,宽14.4厘米,厚4.2厘米

1958年陕西省宝鸡市北首岭出土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此研磨盘是加工彩绘颜料的工具,临潼姜寨遗址也出土了包括研磨盘在内的一整套彩绘工具。表明仰韶文化时期已经出现了专门从事彩陶设计和制作的画师匠人。

当时的人们主要靠研磨器研磨矿物颜料绘制陶器,实物笔到东周时期才有所发现,纸和墨出现的更晚,自西汉起才出土渐多。


汉刘熙《释名·释书契》记载:“砚,研也;研墨使和濡也。”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记载:“砚,石滑也。”清代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石部》中补充,“……亦谓以石䃺物曰研也”“砚,本义谓石滑不涩,今人研墨者曰砚,其引申之义也”。

综上可知,新石器时代这些质地坚硬的研磨盘,便是后世砚台的雏形,最早使用砚的也并非文人而是绘制彩陶的工匠,砚在汉代以前被称作“研”。


◐双臼窝石研磨器

长51厘米、宽26厘米、厚4.5-5厘米,

西安半坡博物馆藏

在半坡遗址发现的仰韶时代双臼窝石研磨器,其造型有别于以往发现的石研磨器,具备了早期砚台的基本要素和功能,与后世的砚台形制十分接近。所以考古工作者称之为“砚”,可以说是真正意义上的砚台——也是目前已知中国最早的砚台,堪称“史前第一砚”。

在从“研”发展至“砚”的历史演变中,各个时期由于社会生产力、审美、民族文化的不同使砚台的形制、材质也多有变化。


不同于笔墨纸等消耗品,砚台材质坚固更易于存世。作为与文人朝夕相伴的器具,砚台久而久之便沾染了文人的精神格调,承载了其审美情趣,成为无法割舍的心爱之物。


历史上许多文人都以砚铭心、以砚为友,赏砚、藏砚,比如宋代米芾、苏轼等,都爱砚成痴。为此,文人墨客也为砚取了不少别名雅称,如石君、石友、墨侯、墨海等。


“四宝砚为首,笔墨兼纸,皆可随时收索,可与终身俱者,惟砚而已。”

——宋·苏易简《文房四谱》



“……我生无田食破砚,尔来砚枯磨不出。”

——宋·苏轼《次韵孔毅父久旱已而甚雨·其一》

2

研字始见——汉代砚台

秦汉砚台开始有定式,在进一步发展成为造型规则、砚面平整的砚形时初显艺术性,尤以瑞兽造型雕刻精美出彩。


两汉时期经济繁荣,文化得到发展,使用砚变得更加普遍,材质以石、陶制居多。

早期汉砚以简朴、实用为主,根据砚面的形状可分为圆形或长方形这两种形制,成为后世砚台发展造型基础。

·西汉螭龙砚板


此次展览上展陈的这一方砚板,其用于研墨的砚钮为螭龙状雕刻,活灵活现,神动形移,线条优美、通体彩绘。因小巧携带方便,这类砚板常作为便携砚使用。


此时,砚台上还出现了铭文,用以记录时间、人物等信息。

·汉代尚字砚






此砚为圆柱形卧足,砚池边刻有一隶书“尚”字,砚钮线画朱雀,展翅欲飞、灵动飘逸,石质为细砂石。

西汉时,砚演化出三足并加以纹式处理装饰,如象足、熊足、虎足等。

大约在汉晚期至三国开始出现带盖石砚。盖子装饰精美多为圆雕,雕以瑞兽或鹰、雀、蟾等造型。


这些雕刻精美大气,是砚台演变开始注重艺术审美并逐渐成熟成器的开始。

·汉代辟邪砚盖


此砚盖为汉代典型形制,其做工精湛、打磨细致,辟邪状瑞兽盘卧,头生双角、张力十足、大有王者之气。

·汉雕龙纹盖三熊足石砚



此砚高14cm,直径16.5cm,三足为熊的造型是汉代器物上常用的造型,此时大多数砚有了砚堂和墨池等功能分区。这方砚台刻工朴素大气,砚堂平正,有很重的墨渍,砚盖浮雕龙纹,龙首抬起,龙身盘曲,极具张力。

魏晋南北朝时期,石砚、陶砚仍是主流,也出现了新砚种,如漆砂砚,晋武帝也曾铸青铁砚、圆铜砚等。

因魏晋南北朝制瓷业发展迅速,开始流行瓷砚。当时南方地区盛行青瓷砚,其多为圆形,有足,中间砚堂处无釉,以利研墨;北方地区则盛行方形四足砚,砚上雕有各种图案。

从东汉至唐代的数百年间,制砚的材质经过多样的变化,发展出青石砚、陶砚、瓷砚、玉砚、金砚、漆砚、汉魏砖瓦砚等。

·六朝青玉仿生辟雍砚



此砚为和田玉所制,砚池边蹲卧一圆雕小熊,做饮水状,生动可爱、妙趣横生,砚池的制作完美成熟,隽秀大气,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美学碰撞,为东汉至西晋时期的典型风格。玉器器物的制作有别于石制和泥陶,因其硬度大制作工艺上更加复杂,制作难度也更大。


辟雍砚,陶瓷类砚台的典型形制之一。辟雍是我国古代王室礼制建筑,东汉蔡邕的《明堂丹会论》记载:“取其四面环水,圆如璧,后世遂名璧雍。”璧即辟,辟雍砚因砚面呈圆形且周边环水,形状类似古代辟雍台建筑而得名。




陕西历史博物馆第三展厅展陈着一方唐代白瓷辟雍砚。其砚底圈足之上,设有十三只面带微笑的人面兽足,承托砚面,除砚面外皆施白釉,釉色光洁明润,釉厚处微泛青,胎质洁白细腻。

3

名砚添润——隋唐砚台

隋唐时期,文学、书法、绘画等方面的繁荣发展带动了文具的革新。唐宋时期,砚台达到了人文性和艺术性的高度统一。

唐砚继承魏晋南北朝的制式和材质,在魏晋时多为三足或四足的辟雍砚,在南北朝时变为五足到十足不等,到隋唐时则发展成为圆形多足,且足部突出、纹饰精美。


同时,唐砚因强调实用性更加注重砚堂、水池功能,使更便于聚墨、利于书写的箕形砚等砚式成为主流。

此外,专门用于制砚的石材取代了以往的各类材质,结束了以前杂石制砚的历史,陆续形成了端、歙、红丝、澄泥砚等闻名天下的唐代四大名砚。制砚呈专门化趋势,促进了砚台的飞跃性发展。


·唐代蓝田玉玉龟砚


·唐代骊山石龟形砚


·唐代泥陶龟形砚


·唐代邺城砖改浮雕朱雀箕形砚



·唐代三彩辟雍砚


·唐代骊山石五峰砚


·唐代仿生澄泥猴砚



·唐五代迦陵频伽造型泥陶砚


4

简朴为上——宋元砚台

两宋重文,砚台进入蓬勃发展期,人们对砚台的材质、颜色、纹理等有了更高要求,以素雅、简洁、端庄、质朴为主要风格。


砚形制上基本为唐代的延续和演变,以实用性为主,最显著的特点是在箕形砚的基础上创出抄手砚。


抄手砚体轻且稳,多为长方形,其底部凿空,三边着地,一边可以用手深入抄底,便于拿取,既实用又显庄重,成为砚台发展史上的重要砚式。


这一时期,洮河砚以石质细润、发墨快等特点被列为贡品,与端砚、歙砚、澄泥砚并称“四大名砚”。

·宋代仿生鱼形砚



·宋代青蛙荷叶澄泥砚


·北宋抄手歙砚


·宋代珊瑚虫化石莺形砚


·辽摩羯鱼仿生箕形砚


·辽代暖砚


·宋元潭柘石砚


5

百花齐放——明清砚台

明清,是砚文化发展鼎盛时期。这一时期砚台成为工艺品,更重造型纹饰,由实用性向艺术性转变,砚材之多为历代之最,石、泥、瓷、竹、木、水晶、象牙等都可以作为制作砚台的材料。


同时,集雕刻、书法、绘画为一体的砚雕艺术也发展至顶峰,形成了徽派等砚雕艺术流派,制砚名家辈出。文人墨客对砚台的收藏与研究成为体系,出现《西清砚谱》《砚史》等重要论著。


发展至今,砚台不再是一种简单的研磨器,更是传承和传播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它记录着古老中国的千年文明演变史,也寄托着中国文人的志向、风骨与情怀。


☛墨沉烟起——中国古砚专题展


◐展览开馆时间:

08:30—11:30

14:30—17:30(工作日开馆)

◐展览地点:

西安美术学院蕴玉楼美术博物馆一层展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