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收藏家

生活收藏家

孩子犯错,老师的“戒尺”怎么打?标准来了

admin 108 182


文:今日女报/凤网记者章清清

长期以来,教育惩戒和惩罚的界限在哪儿,一直存有争议。近日,教育部颁布《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该规则首次对教育惩戒给出定义,规定学校、教师可以在学生存在不服从管理、扰乱秩序、吸烟、饮酒、行为失范、侵犯权益等情形时实施教育惩戒,但实施教育惩戒不得有击打、刺扎、超过正常限度的罚站、刻意孤立等体罚或变相体罚行为。新规将于2021年3月1日起实施。对此,家长老师们将怎么看呢?记者进行了调查采访。


新规:教育部首次定义教育惩戒

《规则》颁布后,很快引起公众热议攀上了新闻热搜。今日女报微博也发起了一则投票调查“你读书时有被老师惩戒过吗?”,截至发稿时有470人参与了投票,其中有336人投票有“打过和罚过”的经历。

那么,教育惩戒和惩罚的界限在哪儿呢?《规则》首次对教育惩戒的概念进行了定义,明确教育惩戒不是惩罚,而是教育的一种方式,强调了教育惩戒的育人属性。同时,根据程度轻重,将教育惩戒分为一般教育惩戒、较重教育惩戒和严重教育惩戒三类。

一般教育惩戒适用于违规违纪情节轻微的学生,包括点名批评、做口头或者书面检讨、增加额外教学或者班级公益服务任务、一节课堂教学时间内的教室内站立、课后教导等;较重教育惩戒适用于违规违纪情节较重或者经当场教育惩戒拒不改正的学生,包括德育工作负责人训导、承担校内公共服务、接受专门的校规校纪和行为规则教育、被暂停或者限制参加游览以及其他集体活动等;严重教育惩戒适用于违规违纪情节严重或者影响恶劣,且必须是小学高年级、初中和高中阶段的学生,包括停课停学、法治副校长或者法治辅导员训诫、专门人员辅导矫治等。


学校:适度惩戒,以爱育爱

对于教师的惩戒权,多数家长还是持认可态度。“我不支持体罚学生,但适度惩戒有利于学生成长,现在的孩子比较皮,该管的还是要管。”长沙的刘先生是一名80后家长,他认为,现在的孩子都被家长看得太娇贵。如果不管教,到了社会吃亏会更多,“但建议老师采取以说教为主的惩戒方式。”

家长熊女士也表示,“对孩子适度的惩戒还是必要的,只是较为严重或者严重问题的行为惩戒,学校最好事前和家长沟通好”。

长沙高新区博才云时代小学校长彭晓明主张“适度惩戒,以爱育爱”。她认为对犯错的孩子来说,如果不能让他们“有意识的认错”,那么,外界的任何惩戒手段都是没有意义的。因此,对孩子的过错,她建议老师施行“延迟判断”的法则。首先看孩子处于哪个年龄,如果是低年级孩子无意识的犯错,她主张老师忽略,如果是高年级的孩子有意犯错,在适度惩戒的基础上,她更建议老师们和孩子多聊天沟通或家访,了解背后的原因。“让孩子懂得追求规则内的自由,承担规则内的责任,塑造孩子真、善、美的人格,才是我们教育的目的。”

老师:有标准对老师和学生都是保护

对于教育部制定颁布《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许多一线老师表达了看法。采访中,大部分教师认为,对犯错误的学生进行批评教育,是老师负责任的表现。如果担心学生和家长不高兴甚至找麻烦,而放任自流,其后果也是可想可知的。对屡教不改或者错误严重的学生,为了达到警告的目的,可以实施一定的惩戒措施,但是不应该有侮辱学生人格、伤害学生身心健康的手段。

株洲八达小学李老师说,“《规则》很具体,教育本来就有奖惩,规定了惩罚的标准和尺度既能保护学生,又能保护老师。”

益阳新湾中小的李老师坦言:“惩戒是教育中最容易出现矛盾的地方,《规则》明确了惩戒细则,有了明确的红线,有利于树立教师威严,解决教师不敢管,不愿管学生的历史问题。”

长沙张莉老师有着丰富的班主任经验。她说:“《论语》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虽然讲的是统治阶级如何治理社会,其实用在学校的教育和管理上,道理也是一样的。就是“惩罚只是手段,不是目的我们对学生无论用什么方式方法来实施批评教育,最终要达到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内在的羞耻心,从而达到自我教育,治标治本的目的”。